奇博体育手机版app下载:大航海时代中的日本 - 历史 - 网推

来源:科技创新 作者:张国荣 日期:2023-04-13 浏览:

以大航海的视角重新解读世界贸易版图变化,54张全彩地形图,轻松了解世界航道与贸易路线!

‧英国大航海霸业竟由海盗开创?

‧台湾在大航海时代处于战略地位?

‧西班牙无敌舰队为何失去强者光环?

‧日本武士因大航海而免于失业?

‧葡萄牙的辉煌时刻在澳门?

‧加拿大的奠基者是法国人?

‧澳洲是文明社会的最后一块版图?

‧英国和荷兰为何互相伤害?

‧战斗民族俄罗斯为何惧怕蒙古人?

东方一直是欧洲海上强权积极探索之地,特别是幅员广阔的中国,仿佛是个未知的领域。各国积极探索世界和扩张殖民版图时,心心念念著踏上中国的领土,开展商贸往来。大航海时代是世界贸易版图的重划时期,多数著眼点都放在欧洲探索的过程,对当时东方的政治因素、文化背景和客观的地理条件却鲜少提及。

本书透过地理讲述大航海时代的东、西方国家之间链接,透过最直观的地形与航海地图,结合地理分析,让读者理解中国败落的原因,重大战役发生的地点,以及其中的地理要素如何对全世界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。

【精彩书摘】

【第一章 大航海时代中的日本】

葡萄牙人一边与中国政府周旋,一边与民间商人私相贸易,还在中国沿海一带考察。有一次,他们的船队北上探索时被风吹偏了航向,竟无意中发现日本。

对中国人来说,日本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民族。熟悉的是他们的文化和中国一脉相承,陌生的是民族性格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。

最早生活在日本列岛的是虾夷人(又称阿伊努人),他们广泛分布在九州、四国、本州一直到北海道这些岛屿上,一般认为虾夷人源于东亚大陆。冰河时期,日本列岛与东亚大陆连成一片,一些东亚的土著顺著朝鲜半岛和库页岛,透过露出水面的大路桥来到日本列岛。但虾夷人的长相和印象中的东亚人差别很大,他们身材矮小,头发卷曲,体毛旺盛,长相更像高加索人种(欧罗巴人种),但皮肤不白,反而很黑,实际上是棕色人种。

冰河期过后,日本列岛孤悬海外,虾夷人从此过著与世隔绝的生活,发展缓慢。西元前二千年到前五世纪漫长的一千五百年里,虾夷人占据了日本列岛的统治地位,只是他们的文化很落后,没有国家,没有文字,以采集和狩猎为生。但虾夷人发明了陶器,可以把食物煮熟吃,大大提高了寿命,于是人口迅速发展,最多时达到二十五万左右,在没有铁器的时代,实在是一个惊人的数字。原因在于日本列岛山地多,降水丰富,森林茂密,各种坚果、水果和浆果数量繁多,森林里还有可提供肉食的动物,沿海地带可以捕鱼,而虾夷人凭著陶器,就让人口迅速繁衍。这种陶器外表有像绳子一样的纹饰,史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绳纹时代。

绳纹时代末期,即西元前五世纪中期,中国已经进入战国时期,华夏文化基本上定型,农耕文明刚开始传入日本列岛。最早出现在九州北部,今福冈、北九州一带。毫无疑问,一些人从朝鲜半岛渡过海峡,不仅带来新的人种,也带来雪铁龙文化,包括铁器和水稻种植技术。如果这么说,好像韩国人成为日本人的祖先,日本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。其实大可不必,这时半岛上还没有韩国,半岛北部有个箕子朝鲜。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,周灭商后,箕子不愿奉周,东渡大海到今平壤一带建国,史称箕子朝鲜。箕子朝鲜在半岛半部发展壮大,无疑会挤压南部土著的生存空间,一些人为了谋生,南渡海峡到九州开荒也是很正常的事。这些土著并非是今天韩国人的祖先,韩国人的直系祖先是新罗人,具体情况稍后讨论。

更主要的是,透过朝鲜半岛渡海而来的不仅是半岛的土著,也有辽东的、外东北的,包括为躲避战乱的中原人,朝鲜半岛只不过是必经之地而已,甚至还有吴越人。比较明显的例子是,农耕文明一进入九州,这里很快就会种植水稻,众所周知,中国南方才种植水稻,战国时期北方种植的是小米。水稻种植技术很有可能是吴越之地为躲避战乱的农民带来的。

总之,最早在九州北部出现的农耕文明,不是由原来的虾夷人逐渐发展出来,而是一些外来人带来的,这些人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,也包括一些东北亚的游牧民族和南洋群岛的岛民。但农耕文明无疑是从中国来的,因为此时除了中国具有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外,放眼望去,四周都是一片蛮荒。这时日本列岛上有自己的陶器,和绳纹陶器相比,纹饰相对简单,器身细薄,但更坚固,这种代表性陶器最早发掘于日本东京都文京区的弥生町,后人把这一历史时期称为弥生时代。

弥生时代是日本农业社会发展的时代,农耕文明一在日本立足,立即显现出极强的生命力,最早出现在九州,然后扩展到本州南部和四国岛,之后继续往本州北部扩散,但到达本州最北端时又退回,因为这里已经是北纬四十度,在当时的条件下,已经到达农耕文明的极限了。随著弥生人的扩张,虾夷人要嘛被同化,要嘛被驱逐,最后退至本州的北端和北海道岛。由于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,他们开始向库页岛南部、千岛群岛和堪察加半岛迁移。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今天都没有太大的变化,虾夷人是历史上日本主体民族对他们的称呼,其中的“夷”就是蛮夷的意思,他们更愿意被称为阿伊努人。

有了农业,有了剩余粮食,一些人可以不再从事生产,于是国家诞生了。约西元前一世纪(西汉初年),日本开始出现一些国家,例如大和(今奈良)地区的邪马台国,九州的奴国。这时日本列岛上会种植水稻、苎麻,还会养蚕,制作丝锦。奴国还向汉朝称臣纳贡,汉光武帝给奴国(中国史书称倭奴国)国王赐金印。但总体上,日本还是小国林立,各自为政,没有创建统一政权,中国统称为倭国。直到三世纪中叶,出现了一个大和国,从这时,日本历史进入大和时代,做为日本主体民族的大和民族开始形成。这一时期又称古坟时代。

大和民族到底来自哪里?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,有的说源于中国,有的说源于韩国,这里简单讨论一下。如前所述,大和民族的来源是弥生人,弥生人的来源有多个。如果说来源是中国,当时中国处于战国时期,文化已经成熟,那麽弥生人说的应该是汉语,就算分隔日久,也不至于像今天这样差别巨大。但从语法结构看,日语和汉语没有什么关系,除了从古汉语里吸收了大量词汇外。目前有许多学者认为日语和朝鲜语是近亲,和中国历史上的高句丽语也有关系,我们沿著这一思路探讨。

从西元前五世纪到西元三世纪,是日本民族形成的关键时期。这时正是中国从战国到秦、汉时期,也是战乱不断、人口大量流失的时期。而这时,朝鲜半岛上的情况是:北部属中国,先是箕子朝鲜,接著是卫满朝鲜,而后是汉四郡;而南部始终存在三个小部落,马韩、辰韩和弁韩,合称三韩。三韩中马韩最大,占领西部;辰韩和弁韩平分东部,其中辰韩靠北,弁韩靠南。

西元前一世纪,来自东北的扶余人占领了半岛北部,创建高句丽国,另一支扶余人南下征服马韩部落,创建百济国。东部的辰韩也创建一个国家,叫新罗。先不说这三国混战的事,单说从西元前一世纪到三世纪这段时间,我认为百济和日本语的来源有很大关系。百济的上层是扶余人,下层是马韩人,在这四百年时间里,百济足以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。而百济是个海洋国家,海洋国家的特点是喜欢从海路扩散,在这段时间,有大量百济人移居到九州上一点也不奇怪,日本列岛上的弥生人可能主要来自百济。当然,这段期间也有中国人透过朝鲜半岛来到日本,但这种移民不是一蹴而就,很可能先到半岛定居,几代之后再移居日本。另外,离日本最近的弁韩也是日本民族人口一大来源。这两个族群所占的数量最大,最终影响了日语的发展。在没有文字的时代,人口数量最终决定了口语的主流方向。

当然,弥生人形成于西元前五世纪,百济形成于西元前一世纪,前后差了四百年,最早的弥生人和百济无关,他们的成分复杂,但后续大量的百济人移入却影响了日语发展。这解释了为什么日语和朝鲜语是近亲,又和高句丽语有关。三韩原本就是近亲,而百济的上层和高句丽人讲的都是扶余语。再说后来,新罗联合唐王朝先灭百济,再灭高句丽,最后吞并弁韩,统一朝鲜半岛,就是现今朝鲜人和韩国人的祖先。所以说,韩国(包括朝鲜)人不是日本的祖先,只不过他们的祖先是近亲,当然日本人的来源更复杂一些,包括来自中国的汉人,还有一部分来自当时不属于中国的越人,这些越人和吴越地区的越人一样,会种水稻,但不讲汉语,所以汉语对日语的影响很小(主要是语法结构,词汇的影响在唐、宋之后)。

高句丽和百济被灭亡后,他们的遗民哪里去了?如果不甘心为奴,最好的出路就是渡海逃亡,大量的新移民涌入,又会进一步影响日语发展。

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推测,仅供参考,还是说回大和。

大和原本是个地名,是指京都、大阪、奈良之间的一块盆地。这是日本列岛上为数不多的肥沃土地之一,原本豪强林立,经过一番争斗后,最后统一成大和国,国君称大王。

(本文摘自《用地理看历史:大航海,何以重划贸易版图?》/时报出版)

【作者简介】

李不白

湖北黄冈人,知名作家。

毕业于武汉大学地图学专业,从事地图编辑工作十余年,策划、出版近百种地图册。从小喜欢文学,因文学而读历史,二十多年笔耕不辍。

主要作品有《用地理看历史:得中原者,为何得天下?》、《用地理看历史:荆州,为何兵家必争?》,长篇小说《局》、《活见鬼》、《归去来兮》,以及系列小说《麒麟台》等。

其《用地理看历史》系列作品图文并茂,融地理、地图、历史、文化于一体,深受广大读者喜爱。

《用地理看历史:大航海,何以重划贸易版图?》/时报出版

本文由:奇博体育 提供

关键字: 奇博体育-亚洲第一体育-登录网址

0
首页
电话
短信
联系